艾尚体育官方入口登录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朝闻天下》点赞!楚雄彝绣融入现代生活

来源:艾尚体育官方入口登录 发布时间:2025-06-17 21:26:23 阅读:1 次 0


  非遗在传承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的同时,正在以更深层次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大家不仅欣赏非遗、接受非遗,更愿意为各种非遗的艺术形式和产品买单。

  过去绣片按斤称,如今高定服饰论件卖。在云南楚雄,有着1800多年历史的彝绣产品,去年产值达到11.3亿元,年均增长率超12%。在楚雄彝绣数字文化产业园·彝绣产品交易中心里,6万名绣娘建档1700余种传统纹样,完成版权登记。老虎笙、马缨花等古老图腾再次活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彝绣纹样走出国门,走进了纽约、米兰、巴黎时装周。

  楚雄彝绣有着1800多年传承史,是宝贵的非遗资源,是穿在身上的文化艺术品,一针一线绣出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的璀璨一角,寄托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习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推动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李强总理多次关心彝绣产业发展,推动楚雄彝绣文化传播交流。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调研指导楚雄彝绣产业并肯定点赞。楚雄州委、州政府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多措并举推动彝绣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闯出一条彝绣特色化、产业化、品牌化、国际化高质量发展之路。

  直苴彝族赛装节被称为赛装之源、世界最早的“乡村T台”。据《中国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记载,赛装节源于彝族猎人两兄弟的故事,他们带领族人在永仁直苴开辟良田沃土,让邻里乡亲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乡亲们为感谢他们,在农历正月十五为他们组织了一场赛装盛会,彝家姑娘把红土地当T台、把阳光当聚光灯,在唢呐、芦笙的伴奏中尽情展示自己手工缝制服装服饰,赛装节从此沿袭下来,至今保持着“田间为T台、山歌伴走秀”的原生形态,成为彝绣文化的“活化石”。

  今年直苴赛装节期间,楚雄携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质量筹办了“世界赛装之源·时尚创意楚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当代时尚设计合作伙伴会议等活动,世界赛装之源影响力持续扩大。“以绣代史”的赛装节,让崇尚勤劳的彝家儿女把彝绣技艺传承至今。千百年来,一代代彝家绣娘以针为笔、以线为墨,在绣布上勾勒出岁月脉络,缝缀出彝家儿女生生不息的记忆,书写了跨越千年的民族史书。

  近年来,楚雄聚焦绚丽的彝族服饰和独特的刺绣技巧,建立起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体系,成功申创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4项、省级82项,建立彝族服饰和刺绣等传习所65个,将彝族服饰和彝绣等民俗传统、民间技艺、民族历史故事生动地还原展示出来。2009年,永仁彝族赛装节列入云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4年,楚雄彝族服饰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一绣千年”的彝绣,让优良历史传统文化扬帆出海、走向世界。彝族祖先把对天地万物的理解和千年历史的记忆绣在服饰里,是彝家儿女引以为傲的“指尖艺术、心灵花朵”。近年来,楚雄用现代时尚激活千年彝绣的文化基因,打造“世界赛装之源”和“楚雄时装周”等特色文化品牌,让彝绣登上北京、上海、纽约、米兰、巴黎时装周,推动彝绣出山出海,成为彰显文化自信的典范和楚雄对外开放的桥梁纽带。去年,第二届楚雄时装周实现楚雄、昆明、北京、巴黎四地联动,在北京中轴线举办“非遗彝绣秀北京”活动,并登陆巴黎时装周,获160多个国家媒体关注、全网点击量达19.2亿次,国内外影响力显著提升。

  如今的楚雄彝绣,通过赛装节、时装周等形式,实现从“乡村T台”到“国际舞台”的华丽转身,让世人亲身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丁兰英是楚雄绣娘的典型代表,8岁便开始学习刺绣,16岁便摆摊卖绣品,2014年注册成立七彩彝州工艺品刺绣加工厂,2022年获“中国非遗年度人物”、2025年获“中国绣娘”称号。她秉承“民族彝绣、民族共绣、民族共享、美美与共”理念,以彝绣为根本,融合彝、白、傣等10余个民族刺绣技法,创新开发出800余款彝绣产品,带徒授业20余载,带动1.2万余人参与到彝绣产业,七彩彝绣公司于2024年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2025年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像她这样的绣娘在楚雄还有很多。在她身上,折射的不仅是彝绣传承之路,更是让指尖非遗从“博物馆”走进千家万户的楚雄实践。楚雄坚持非遗与时代同行、与现代并行、与生活接轨,把彝绣等非遗保护传承与群众生产生活相结合,大力培育彝绣经营主体和“楚雄绣娘”,涌现出丁兰英、金瑞瑞、樊志勇等一大批彝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企业家,2022年至2024年,全州彝绣经营主体从538户增至2233户、绣娘从5万余人增至6万人,有效激发了彝绣创新创造的生机活力。在她身上,折射的不仅是彝绣传承创新发展,更是以文化自信促进交往交流交融的楚雄样本。

  楚雄把彝绣等非遗保护传承与繁荣文化事业、促进民族团结相结合,探索打造“非遗+文旅+节庆+演艺+研学”等创新项目,既带动了服务业快速增长,又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从东南大学彝绣录取通知书,到与国际品牌联名开发文创产品,再到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融入现代设计”全球示范案例,彝绣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纽带,助力楚雄州成功创建第二轮“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

  如今的楚雄彝绣,以时尚为舟、以创新为帆迈出了跨海远征的坚定步伐,绣出一幅“美美与共、世界共享”的文化新图景。

  当清晨的阳光照亮楚雄大地时,藏匿于古镇古巷、古村古寨的彝绣工坊或农家院坝里,总能看到一群妈妈飞针走线的忙碌身影,这是楚雄通过发展彝绣产业把妈妈留在家,绣娘就近就地就业的真实场景。“过去外出务工一年攒两万,路费花三千,一年见老人孩子一面,现在村里有绣坊,我们既能顾老小还能挣到钱”——这是一位返乡绣娘的真心话。近年来,楚雄深挖彝绣资源,强化专班推进、制度创新、政策供给、品牌打造、市场开拓,坚持走市场化、个性化、高端化路子,打通“设计、生产、销售、品牌、服务”全链闭环,彝绣成为温暖幸福产业。在楚雄,彝绣把妈妈留在家,托起了“一老一小”的民生温度。

  “指尖绣花开,增收不离家”。楚雄创成“幸福里”等4个国家和省级劳务品牌,建成77个彝绣车间、513个村级绣坊,让广大绣娘“绣着花、背着娃、养着家”的梦想照进现实,6万名绣娘人均增收3840元,2000多名残疾绣娘实现就近就业,“一老一小”得到有效解决,这门指尖技艺,用针尖挑起“养娃、敬老、致富”的三重担当,在经纬交织间织就民生改善的温暖答卷!

  在楚雄,彝绣把妈妈留在家,催生了“指尖经济”高水平发展新动能。成立全国首个彝绣现代产业学院,建立全国首个彝绣产品版权登记中心,制定实施全国首个《楚雄彝绣手工刺绣生产技术》团体标准,推出“彝绣贷”“彝绣保”“彝绣标”“彝绣邮”等11项全国首创政策,构建起“区域有园区、县县有企业、乡乡有车间、村村有绣坊”的产业网络,2024年,楚雄彝绣产值达11.3亿元。

  如今的楚雄彝绣,正在守正创新中加快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已成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乡村振兴、推动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的“硬支撑”。